警告勿谓言之不预

旧文重发以备份。

警告:勿谓言之不预?

警告的讨论

关于警告打不打、怎么打、打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,一直是圈内讨论的热门话题。因为雷在创作及衍生创作的作者和读者圈子中,应该可以说是一等一的流量话题。

甚至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,对雷的讨论多于对萌的讨论。在XQ,欧美圈的雷文讨论楼可以开到15楼(写这个东西的时候去搜索了一下,雷文楼似乎也开始糊了),而欧美同人推文楼同样开楼四年半,只盖了五页。以这两栋系列楼为例,是因为它们及其周边讨论的影响甚至辐射到了我这个不逛XQ的路人。

一个并不一定客观的观察:在读者活跃的社交网络上,很多用户把『』当做『已阅』来用,把『喜欢』当做『添加网络书签』来用,看完文并不会特意去补『Kudos』或者『』。更不用说,某些梗是guilty pleasure,心里当做重口味,只是身体诚实地在看,嘴上自然不会老老实实承认。但是否定它,就没有太多顾虑。

另一个并不一定客观的观察:某个创作者被提起作为推荐,有时候会在跟帖或者评论里看到他人这样回复『爱ta就不要提起ta』。

所以关于雷和萌讨论数量上的差异,可以从多方面找到原因。创作和衍生创作依托于社交网络的平台之后,门槛降低了,客观上出现了较多值得吐槽的雷文;而传播途径扩大了,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随手吐槽。此外,吐槽有时候被当做理性评价,而推荐则意味着赞同支持,宣称自己不喜欢什么的成本,比宣称自己喜欢什么的隐患,要小得多。

这样的环境,部分创作者可以说被逼着开始使用警告——创作者提前告诉读者,自己的这篇作品里面有什么创作者认为读者需要有心理准备的元素,作为作者的免责申明。读者也开始要求其他创作者这么做。

警告的历史

最初同人创作并没有任何标签系统、警告信息。警告最早可以追溯到洋姑娘们早期出fanzine的时期。fanzine是需要订阅、等待邮递才能看到的实体印刷品,便捷性跟现在随手点开论坛帖子、长微博、Lofter日志完全不可同日而语。有的人厌恶slash,有的人不喜欢het。正是在读者的要求下,一些fanzine的创作者会提前公布部分信息,比如CP(是否是slash配对最早也算是一种警告),比如年龄分级,免得读者期待了许久,拿到手的却是自己雷的内容。

之后,读者们希望在付钱之前更多地了解自己购买的fanzine,于是更多内容被添加到警告中。所以,警告信息可以说也带有一定广告的性质,很多NC-17、Kink(BDSM等)既是为了避免口味清淡的读者不快,更是为了变相招引相应的读者购买。

部分有组织的文库站会建议(或强制)使用成文的警告系统,例如AO3提供四种警告信息可选,LiveJournal部分community强制规定发布帖子必须按照规则标注;部分文库站会给出指导意见,但由创作者自主选择,例如同样是AO3,创作者可以选择『Choose Not To Warn(作者选择不警告)』,以此尊重创作者的意愿,同时提醒读者这篇作品可能会含有令人不快的元素。

同人圈的标杆AO3认为 1. 非自愿性行为,2. 暴力描写,3. 主要角色死亡,4. 未成年性关系 这些信息值得提醒读者。随缘居改版后发帖必选的警告信息就是比照AO3。

但警告信息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其实五花八门,因圈而异,比如HP特有的EWE警告,是指无视官方结局(epilogue what epilogue);也因人而异,比如很多读者要求斜线前后区别攻受,互攻要打警告,又比如有些读者要求得知结局的走向,要求作者打BE警告。

所以,警告发展至今也只是作为某些创作者和读者的惯例存在,是一种建议,而非一套规则,也不可能制定并实施普适的规则。

勿谓言之不预?

警告从诞生起就承担了免责声明的目的,带着『我已经提前告诉你了,看完被雷到那就是你的责任』的不切实际的期望。

在Jane Carnall回忆中,曾有创作者要求她在第一次购买fanzine之前,签署一份表明自己已经超过21岁的年龄声明,以便万一自己父母发现了fanzine、雷霆万钧地找作者麻烦时,作者能丢出这份年龄声明——你们的女儿自己告诉我她已经够年龄了,与我无关。

不仅是作为一种同人创作礼貌,更是为了保护创作者,我个人建议创作者们使用警告。警告可以规避很多潜在的麻烦,筛掉部分本来就不会赞美你的脑洞、体会你的细节安排的读者,提纯那些更有可能欣赏你的创作的读者。

为了保护读者的眼睛和心灵,我个人也建议读者选择那些有习惯使用警告的创作者。警告可以预先警示读者,作品里可能含有ta雷的道德(法律)问题,含有ta的口味也许吃不下的Kink(骨科、ABO),或者含有可能会刺激ta的创伤性经历的回忆的自残(自杀)、药物(毒品)成瘾、性侵、家暴等元素,尽管这是在国内圈子里相对被忽视的一种警告,trigger warning。

为了保护文库或是论坛,或者更进一步,某个小集体的创作与评论环境,我个人更建议管理者们推广警告。警告规则可以简化(并不能完全规避)某些车轱辘的辩论,可以预防(并不能遏制)吐槽升级为攻击。

我个人更是希望部分具有一定普遍适用性的警告(例如AO3的系统加上trigger警告)能够得到圈子的集体理解,成为更多人的惯例

但以上都只是建议希望

警告的动作主体从来都是创作者。如果创作者认为BE、互攻不该打警告,那么创作者就有不打的自由。无论是因为ta认为BE和互攻不应该是一种值得警告的信息,还是因为可能会提前泄露结局,损害自己的作品,尤其是网络连载作品的魅力。

除非创作者是在明知存在警告惯例的文库、论坛等空间发布,这是创作者不尊重规则。如果创作者是在自己的个人博客、网站、社交网络主页发布,那么读者只好建议,但去强硬要求,这种行为只能归为不礼貌。

警告也不是免死金牌,不应该被滥用。文责自负,创作者不能因为警告信息,就以为能够一劳永逸地堵住悠悠之口,规避所有对于自己的道德、创意、水平的批评。因为警告从先天就不可能承担免责声明的责任,它只是创作者根据自己对圈子惯例的理解,体贴读者的一种方式,预先帮助读者筛选可能会造成他们不快的元素。

毕竟我们得尊重基本人权,既然创作者拥有创作的自由,那么批评就是读者的自由(无脑掐架和人身攻击不是)。

最后夹带点私货,所有打『OOC』警告并且真情实感地限制读者不能批评OOC的作者——都是垃圾。

部分资料参考Fanlore.org。

original post: http://blurryyou.lofter.com/post/2246e3_c02d8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