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告勿谓言之不预
旧文重发以备份。 警告:勿谓言之不预? 警告的讨论 关于警告打不打、怎么打、打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,一直是圈内讨论的热门话题。因为雷在创作及衍生创作的作者和读者圈子中,应该可以说是一等一的流量话题。 甚至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,对雷的讨论多于对萌的讨论。在XQ,欧美圈的雷文讨论楼可以开到15楼(写这个东西的时候去搜索了一下,雷文楼似乎也开始糊了),而欧美同人推文楼同样开楼四年半,只盖了五页。以这两栋系列楼为例,是因为它们及其周边讨论的影响甚至辐射到了我这个不逛XQ的路人。 一个并不一定客观的观察:在读者活跃的社交网络上,很多用户把『赞』当做『已阅』来用,把『喜欢』当做『添加网络书签』来用,看完文并不会特意去补『Kudos』或者『顶』。更不用说,某些梗是guilty pleasure,心里当做重口味,只是身体诚实地在看,嘴上自然不会老老实实承认。但是否定它,就没有太多顾虑。 另一个并不一定客观的观察:某个创作者被提起作为推荐,有时候会在跟帖或者评论里看到他人这样回复『爱ta就不要提起ta』。 所以关于雷和萌讨论数量上的差异,可以从多方面找到原因。创作和衍生创作依托于社交网络的平台之后,门槛降低了,客观上出现了较多值得吐槽的雷文;而传播途径扩大了,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随手吐槽。此外,吐槽有时候被当做理性评价,而推荐则意味着赞同支持,宣称自己不喜欢什么的成本,比宣称自己喜欢什么的隐患,要小得多。 这样的环境,部分创作者可以说被逼着开始使用警告——创作者提前告诉读者,自己的这篇作品里面有什么创作者认为读者需要有心理准备的元素,作为作者的免责申明。读者也开始要求其他创作者这么做。 警告的历史 最初同人创作并没有任何标签系统、警告信息。警告最早可以追溯到洋姑娘们早期出fanzine的时期。fanzine是需要订阅、等待邮递才能看到的实体印刷品,便捷性跟现在随手点开论坛帖子、长微博、Lofter日志完全不可同日而语。有的人厌恶slash,有的人不喜欢het。正是在读者的要求下,一些fanzine的创作者会提前公布部分信息,比如CP(是否是slash配对最早也算是一种警告),比如年龄分级,免得读者期待了许久,拿到手的却是自己雷的内容。...
05 Aug 2019